2021年5月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大爆發,全台進入三級警戒,停課停班、民眾自主封城,在那種氛圍下只能低調略過端午節,未同住家人不宜群聚過端午,更沒心情備料包粽。
2022年端午將至,五月的本土確診數動輒數萬人,甚至逼近十萬,與去年同期相較,數字確實驚人。
不過今年不一樣的是,打過三劑疫苗的人口已達六成、99%以上為無症狀或輕症、防疫主軸已非清零,而是與病毒共存,因此除了仍需處處小心之外,生活如常。
節日要有儀式感,才能保持愉悅的心情,包粽無疑是件療癒身心的應景活動。
今年娘家菜園裡的月桃葉又大又美,更沒遭蟲咬,趁回娘家之便剪了約40葉,先從OJS和孩子們愛吃的台南粽試身手。
台南粽簡單,加上小妞不愛吃肉,因此單純菜(素)粽只需糯米和花生兩樣食材。
菜粽要好吃得入鍋煮2~3個小時,才有軟糯的口感。
素粽的兩樣食材未調味,因此醬汁便是台南粽美味的關鍵。
用OBS家鄉的月桃葉包裹OJS家鄉口味的菜粽,滿足了兩人的懷鄉情結。
淋上醬汁、撒上花生粉,這就是臺南人的家鄉味。
原本以為今年的包粽活動僅此一ㄊㄨㄢ,沒想到臨時跟姊姊們喬出回娘家的共同時間,一日內分頭備好包粽的食材,陪阿母一起包粽。
月桃葉的清香、新鮮竹筍、炒菜脯,這才是我記憶中的傳統粽味啊!
大妞因事未趕上一起動手包南部粽,原本答應她隔週再備料陪她包一次南部粽,轉念一想,冷凍庫已有南部粽存貨,何不試試大妞也愛吃的粿粽呢?
孩子們週末休假才有時間陪玩,為娘的週五先處理月桃葉,將粗硬葉脈削除,洗淨後煮軟備用。
買了一點紅蔥頭,第一次嘗試自己做油蔥酥。
褪去外膜的紅蔥頭色澤豔麗,非常好看。
剝膜的過程全副武裝:戴眼鏡、口罩,不過還是被蒜味熏到眼睛發癢。
之後將紅蔥頭一顆顆切碎。
最好是耐心切薄一點,可以縮短製作時間。
小火慢炸,水分蒸發掉,香味便漸漸散發出來了。
OBS就是粗心,沒將紅蔥頭切細,導致有的已酥、有的還含著水分。
炸好的油蔥酥準備滷肉燥用,多一點古早味香氣。
一個一個餡料準備起來。
餡料準備好後就可以開始做粿粽的『粄』了。
粿粽就是客家人的粄粽,傳統做法是用糯米打漿後製作,現代人偷吃步,用糯米粉超方便的。
準備好600公克的糯米粉。
100公克的在來米粉。
覺得白色粿粽太無趣,想試做漂亮的粿粽,將剛蒸好滾燙的南瓜丟進糯米粉中權當『粄娘』,可以增加糯米糰的Q度。
邊揉邊加入冷水(約500 cc),這時揉麵團要非常小心,南瓜還很燙手。
糯米糰揉至光滑即可,加了南瓜的糯米糰是淡黃色的。
第一個糯米糰OBS試做成功,第二個糯米糰就讓小孩兒玩,還真當黏土玩起來了!
糯米畢竟不是易消化的食物,不敢做太大,一個大約60公克,一個糯米糰可以分成21份。
兩個孩子口味殊異,大妞愛吃肉,小妞不愛葷食;小妞愛吃芋頭,大妞則是完全不碰芋頭,為娘的只好辛苦一點,備料多一點選擇:香菇肉燥、筍丁、芋頭、煮花生、炒豆乾,想吃什麼料自己選、自己包,做好記號,成品『自做自受』。
用生米包粽比較需要技巧,生手一不小心就會將糯米、餡料散落一地。
粿粽應該是包粽的入門款,跟小孩兒玩黏土一樣,先將糯米糰搓成一球。
將糯米球壓扁,整成一個碗狀。
如果像這樣一壓會裂開,就是太乾了,沾點水再重新搓揉成光滑的糯米球即可。
將喜歡的餡料放進碗狀的糯米糰中,慢慢把餡料都包覆起來,即使露餡兒了也可以輕易補救。
包好餡料的糯米球沾一點油抹勻(比較不會黏葉),放進月桃葉中。
將糯米糰稍微捏塑成粽形,用月桃葉包好。
綁棉線時要綁鬆一點,留一點糯米糰膨脹的空間。
一串粿粽正好可以進電鍋一次蒸,外鍋一杯水即可,大約20分鐘就蒸好了,蒸好的粿粽明顯已膨脹成胖乎乎的粽形。
蒸過的南瓜粿粽艷黃亮麗,口感如何還不知道,先呈現了超美的視覺效果。
裡面的餡料多樣化,萬一選到不是自己包的,自己找人交換去吧!
用中部帶回來的月桃葉包粿粽,我家老爺堅持要加入他的台南味:淋上醬汁、撒滿花生粉。
今年包了南部粽、中部粽、客家粿粽,端午未到,已經有滿滿的端午味了!
好想吃冰冰涼涼的紅豆鹼粽,家裡竟然沒人附和,冷凍庫裡又已經有那麼多粽子了,殘念啊!
OBS Janet 2022/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