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S出生於台中,嫁作台南媳,不過就業後一直定居於北部,婚後每次回台南皆來去匆匆,僅止於帶著孩子在家陪伴老人家,極少出門到台南景點玩耍,更不用說走訪回台南必經的嘉義了。
每次回台南時問家人是否順遊嘉義,得到的答案總是:『嘉義有什麼好玩的?』而作罷。
今年過年要回鄉祭拜時又做了相同的提議,這回竟然得到肯定的答案,女兒還認真地規劃了幾個嘉義必訪景點、必吃美食。
大年初二的嘉義市區親子遊行程從北門驛開始。
北門驛興建於1910年,以阿里山特有紅檜為建材,原是阿里山森林鐵路的起站,也是阿里山貨運集散地,當年帶動了嘉義地區的經濟發展。
1973年,為因應阿里山轉型觀光景點的熱潮,嶄新的阿里山森林鐵路新站啟用,取代了老北門驛。
1982年,阿里山公路通車,森林鐵路盛況不再,北門驛也漸漸沒落了。
北門驛因曾見證過伐木時代阿里山林業的繁榮興盛,已被嘉義市列為古蹟。
北門驛造型老派懷舊,一走到站前廣場,心情瞬間快轉回到高中時代追火車上學的情境。
北門驛雖已不復往日榮光,不過並沒有退休喔,還是偶爾有列車進出站的。
車站入口就是這麼復古典雅,站在這兒,一舉手、一投足,似乎都變得緩慢而優雅。
車站裡的售票口,是不是很想探頭往售票小窗口裡面瞧瞧?
火車站的時鐘、板凳就該長這樣。
咦,長凳上竟然有一把車票剪票夾。
現在出入台鐵車站都用悠遊卡,很多小孩兒應該都沒見過這種東西吧!
在OBS的高中時代進出火車站驗票沒那麼嚴謹,走鐵軌到月台似乎很常見,這年頭兒想走鐵軌只能到懷舊公園找已經退役的道具鐵軌了。
北門驛的站前小公園真的蠻適合拍網美照的。
疫情期間戴著口罩拍照已見怪不怪,口罩搭配得好也是可以很有型的(自己家小孩自己誇)。
我們家小妞的口罩聽說還要搭配當天的穿著,疫情期間的小確幸。
北門驛對面有個日治時代就有的小公園,插畫家莊信棠以『沈睡森林』為主題,將白熊、粉紅象、狐狸、貓頭鷹、企鵝、松鼠等Q版動物,結合公園裡的綠樹、路燈、防空洞等造型,打造一個生機勃勃、卻又寧靜的森林氛圍。
看這些可愛小動物的睡姿可真嬌憨啊!
我家小妞看著看著也裝睏作睡起來。
從沈睡森林旁的共和路往另一頭走,便可以到檜意森活村。
共和路的門牌真漂亮,走到360號不禁佇足。
在這裡看到一個有趣的小攤子『幸福白糖粿』,我們停下來了解一下他如何幸福。
(照片取自『幸福白糖粿』臉書)
幸福白糖粿的年輕帥老闆雙手忙著炸白糖粿,嘴裡不停地述說著關於白糖粿的故事,讓我們忍不住站在攤前乖乖聽課。
他們並不是為了餬口,每天在定點擺攤做生意。
小時候,糖廠的阿公帶回白糖,阿嬤炸成他最愛的白糖粿,那是一種童年的回憶與幸福。
長大了,他為了傳承和推廣白糖粿,在全台巡迴、分享屬於阿嬤與孫子的幸福。
因為白糖粿的材料製作在麻豆,為了讓顧客吃到新鮮好吃的白糖粿,不論他們在台灣的哪個地方擺攤,當天都必須回到麻豆,第二天再帶著最新鮮的材料繼續巡迴傳播幸福。
帥老闆太熱情,故事太有啟發性了,聊了很久還沒等到我們的白糖粿,原來我們聽得太入神,竟然忘了點單。
剛起鍋的白糖粿,外酥內軟,裹上香甜的芝麻粉和花生粉,一家三口你一個、我一個,吃了果真有滿滿的幸福感。
離開白糖粿攤位,過個馬路,就是『檜意森活村』了。
檜意森活村原為日治時期阿里山林業的員工宿舍,因多為檜木建築,故名『檜町』,後改名檜村里,北邊為基層員工宿舍,南邊為高階主管宿舍,整建後保留下來29棟,是台灣最早的林業村,也是目前保留最完整、範圍最大的日式官舍建築群,已被嘉義市政府登錄為是市定古蹟及歷史建築。
這些美麗的日式建築區分為『文創市集』、『生活創藝』、『在地有禮』、『好飲好食』、『時光特區』、『藝文展覽表演』各區,走走逛逛,累了可以吃吃喝喝,然後欣賞表演、看看展覽,臨走還可以買些文創商品。
逛到村尾,發現有陳澄波紀念展,便進去看展,幸運地正好是一位退休老師志工輪值,為我們做了一場詳細的導覽。
陳澄波為日治時期及戰後的嘉義油畫家,他為熱愛的故鄉留下許多動人的珍貴畫作,作品曾入選『帝國美術院展覽會』。
晚餐是小妞找的餐廳。
爐端燒,日式居酒屋,小孩兒長大了,可以陪爹娘喝酒,也是蠻有趣的。
門口實聯制的提醒挺有創意的。
點了啤酒和幾個菜,簡單的一餐。
隔天早晨OBS發現臉上、眼角皮膚過敏,以為是喝酒配海鮮的過敏反應。
初五隔開,趕快就診,OBS自述初一曾到高海拔的太平雲梯,醫生判斷應是曬傷,開了藥膏,很快就復原了。
幾週後,同樣的過敏反應又出現,沒到高海拔、也沒曬太陽,排除這幾個因素後,那就是對剛使用的面霜過敏了。
哎,忍痛與那瓶面霜說掰。
初三早上我們來到嘉義市立美術館。
嘉義曾是阿里山林場木材集散地,因而有『木都』之名;又因1938年首屆『台灣總督府美術展覽會』,嘉義入選的藝術家就佔了兩成,嘉義乃『畫都』之名自此伊始。
2020年,『木都』與『畫都』融合在嘉義美術館。
嘉義市立美術館奠基在『畫都嘉義』的美術與人文特色之中,建築物有三棟:1936年興建的菸酒公賣局嘉義分局(古蹟棟)、1954年的酒類倉庫(側棟)、1980年的菸酒成品倉庫(本館),歷經6年規劃改建,運用新建材、新工法呈現出精緻的工藝美學。
三個展館排列成『+1』的形狀,為嘉義的諧音,也象徵『+1,加你一個』,每一個人都是一個1,象徵每一個人都可參與嘉義的藝文發展。
此為在中山路的舊入口,入口處懸挑近4米的『雨庇』,沒有任何柱子支撐,歷經數十年的風雨和地震,仍然安然無恙。
中山路一側的老舊外牆被木造牆取代,外面再飾以仿磚紋玻璃帷幕,隨著日夜光影的變化,牆外的楓香樹與鼠尾草倒影舞動在牆上,整個美術館由古典的老派優雅幻化出現代的時髦感。
在蘭井街上,本館和側館新舊建築交接,畫面自然融合而不衝突。
主館被一個三角形玻璃盒包覆,與南側的舊建築交接處是一個銳角,因為角度尖銳,新舊建築間產生縫隙,進入側棟的展廳因而衍伸出一小段有新舊交接儀式感的坡道。
美術館外有一些具有時代感的老物件。
這座歐罵罵的塔應該就是日治時期的定時洗腦播音系統。
古蹟棟立面貼有北投產的SCRATCH風格磁磚,是古典建築風格銳變為現代建築風格的歷史見證。
什麼是SCRATCH磁磚?
是在磁磚胚體半乾的狀態下,以梳子狀的竹棒刮過表面造成紋路,應用在建築物外牆時會造成陰影效果,樸素而溫馨。
外牆上突出似煙囪的柱體上面有個可拉開的小圓鐵門,不知是何用途,通訊?通氣?
古蹟棟的增改建著重於保留、呈現其本身所蘊含的魅力
綠色門窗搭配磨石子地板,懷舊古樸。
古蹟棟的迴旋磨石子樓梯與廊道造型優雅。
嘉美館改建的一大特色是翻轉美術館入口。
原本的入口是在缺乏緩衝的主要幹道中山路上,感覺很不親民。
改建後,入口180度翻轉,改到面向廣寧路、形似三合院的廣場,美術館於是成為一座『面向社區』的美術館,這裡是市民身心靈安頓的休閒場所,藝術也更能『在地日常』。
因時間尚早,我們先到位於古蹟館的『昭和J11咖啡館』喝咖啡提神,再去逛美術館內部。
店名不言自明,專賣局古蹟乃昭和11年興建。
懷舊的綠框玻璃窗,簡約的桌椅配置,環境明亮而優雅。
最美好的建築
最美好的時光
和最美好的家人
在嘉美館喝咖啡
因是第一組顧客,選了個感覺最舒適的座位區。
點了兩種甜點:帶我走吧(提拉米蘇)、抹茶生乳酪。
我點了『美酒(梅酒)加咖啡』,梅酒酸甘醇、咖啡香醇,分開品嚐很不錯,加在一起反而個別的特色都不見了。
『+1』、『嘉義』,每一個人走進來都可以為嘉義市的藝文加值。
廣場上有啤酒箱堆疊的裝置藝術,是展品、也可以休憩。
『民間製造開源』:低成本自製、現成品改造、非物品原本設定使用方式的物件。
『民間製造開源』:燒金紙的鐵網也可以化身為現代感十足的戶外圓桌。
玻璃帷幕的穿透性,打開了本館內部與戶外空間的對話。
原本的菸酒成品倉庫外觀無特色,改建時在為建築體減重的考量下保留原本的鋼筋混擬土樑柱,打掉了本館的封閉牆面,從二樓挑高至四樓的三角形大廳,明顯可見兩層構造:外牆為鋼骨玻璃帷幕,可有效防水;而內牆則是CLT結構(直交式集成板材)的雙層木板牆,散熱效果佳,整體結構重量僅為原本的1/6。
在這挑高12米的大廳屋頂是一個『魚腹樑』結構,觀之宛如這個三角形玻璃盒裡的一艘船,而大廳裡大量運用木頭結構也宣示了嘉美館對『木都』文化的重視,如同其透過藝術作品呈現了『畫都』的精神。
我們造訪嘉美館時正值2021台灣設計展『現域』展期,2021/12/18 ~ 2022/02/27
『現域』以六件作品構築嘉義市公共空間新想像。
『不存在的噴泉』
這組天花板上重達200公斤的吊燈透過鏡面反射,會在地上呈現出嘉義市的地標『噴水池』,向上看是高度無法觸及的吊燈,向下看是一座無法觸摸的虛像燈具,作者希望藉由這個作品改變大家觀看噴水池的角度,透過改變視角而讓觀者產生反思。
往二樓移動時會經過一個過渡區,『閒閒米袋子』是一個以米袋製作的懶骨頭,這裡是一個休息空間。
二樓的展品『噴水池作為一種歷程』是以鵝卵石堆砌成的巨型作品,靈感來自早期噴水池仍為中央環形公園時,以鵝卵石拼接的樣貌。
噴水池中央澄亮的一汪池水,其實是黑色的花蓮大理石。
澄清明亮的大理石與周遭霧面低調的小鵝卵石產生了視覺的對比與質感的差異。
沿著階梯自二樓走上四樓,從不同樓層觀賞這個作品的視角皆不同,而以從四樓俯瞰的視角最為壯觀,最令人悸動。
視線由館內穿透到窗外面對社區的廣場,可以看出嘉美館貼近居民的用心。
本館旁緊鄰的是側館,從新穎的玻璃帷幕可以透視老舊的側館建築,也有新舊交融的用意。
站在本館內,窗外的側館舊牆上倒映出訪客在本館上下樓梯的身影,孰真孰幻?孰新孰舊?
從本館經過一個小通道,到側館看展覽。
離開嘉義美術館,我們準備到『森林之歌』,距離不遠,不過開車去找停車位恐不容易、走路又太遠,計畫騎Ubike去,因為小妞說嘉義市有厲害的電動YouBike喔!
常見的Ubike有一般的、還有2.0版,原來還有出電動輔助款。
微笑單車公司表示,嘉義市維持全台唯一沒有失聯車紀錄,有借有還,不會亂來,值得公司投入電動輔助車,所以2021年12月01日在嘉義市導入全台首發150輛電動輔助車款『YouBike 2.0E』。
小妞透過APP查到美術館旁蘭井街路邊的單車站有三部電輔助車,不過我們取車時僅有一部,而且沒電了,只好騎一般的Ubike。
『森林之歌』位於嘉義市的文化路和縱貫鐵路交會處,是由林物局提供了黃藤、廢棄的鐵軌、漂流木、及石材,以神木和阿里山鐵軌為意象塑造出的一處清靜心靈高塔。
藤編的甬道,在日換星移時所呈現的光影變化,猶如阿里山火車蜿蜒行駛在森林時窗外風景的變化。
形如小巨蛋般的裝置藝術,以銅和木材一木一窗錯落出如馬賽克般的外殼。
從鏤空的『蛋殼』裡,抬頭可透視上方天空的日月光雲,從四面則可欣賞不同方位的風景。
在不同季節,不同時間來,應該可以欣賞到四季更迭、日往月來、星移斗轉的自然奇景吧!
內部中央有一個木頭平台,在嘉義市出現的重要造景,應該是檜木的吧!
台灣人真的有夠可愛的,不論是我幫小妞拍照,或是小妞幫為娘的左拍、右拍時,其他遊客都很有耐心地等待,或是自動避開我們的取景範圍,(別人拍照時,我們當然也是這樣啦)。
不得不說,全台走透透,最美的風景真的是『人』。
從森林之歌往噴水池移動時,終於讓我們等到YouBike 2.0E了,而且夠我們仨一人一台。
輕輕一踩,電力自動輔助,騎起來好輕鬆。
來到嘉義市一定得到重要地標~噴水池~走走。
中央噴水池位於文化路、中山路、公明路、光華路的交叉口,在清治時期為城牆的一部分,日治時期城牆被拆除,當時已有噴水池,水池中央的雕像幾番更迭,目前為會旋轉的KANO棒球選手雕像。
圓環周圍有數幅陳澄波先生的畫作。
陳澄波以故鄉風景為題材,創作出不少油畫作品,乃台灣重要畫家,他的油畫曾在香港蘇富比拍賣出台灣畫家作品的最高價(2.2億)。
此幅『中央噴水池』描繪出了當時中央噴水池的繁榮景象,無論一人、二人、或三人的組合,都有生動的描繪。
此幅『嘉義醫院』如學者所敘,為『改良式的印象主義』,生動補捉了嘉義醫院西向門面的光影。
此幅『夏日街景』以一根電線桿將畫面一分為二,與三棵大樹互相呼應,傳達了南台灣豔陽高照的炎熱氣息,
在圓環處捕捉到嘉義市的電動公車身影,外型復古懷舊,此為中山幹線的綠色車型,車廂外沒有煩人的廣告,不愧為『畫都』,嘉義市展現了最佳城市美學。
到中央噴水池可以做什麼?
當然要吃碗噴水雞肉飯再回家啊!
有沒有特別好吃?
其實不太重要,就是一個在地旅遊的儀式感!
對於住在北部的OBS來說,嘉義是一個遙遠又陌生的城市,這一次三天兩夜的嘉義小旅遊,讓我們對嘉義的印象完全改觀,每一個景點都想待更久,想在不同季節、不同時間再訪。
希望膠著於疫情的國內外旅遊可以早點解封,讓我們很快可以更自在地探訪更多有趣的景點。
OBS Janet 旅遊日期:2022/02/02~02/03